服务热线
15502280048
ELISA实验指南:内源性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处理方案
ELISA实验中,内源性干扰因素主要来源于样本自身成分的异常,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,影响检测的准确性。以下是常见的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其识别与处理方案。
常见内源性干扰因素
类风湿因子(RF)
干扰机制:RF(主要为IgM型)可与固相抗体及酶标二抗的Fc段结合,导致假阳性。
识别方法:复测法、不同检测系统比对、稀释法或阻断试验。
处理方案:
使用F(ab)₂片段抗体替代完整IgG。
样本用热变性IgG吸附剂处理。
加入专用免疫阻断剂(如动物Ig)封闭RF。
补体干扰
干扰机制:补体C1q可桥连固相抗体与酶标二抗,引起假阳性。
处理方案:
用EDTA稀释样本或56℃加热灭活C1q。
嗜异性抗体
干扰机制:天然抗体与动物Ig结合,导致假阳性/阴性。
处理方案:
在稀释液中加入过量动物Ig(如山羊、小鼠Ig)阻断。
使用靶特异的非Ig亲和蛋白(如Affibody)替代抗体。
自身抗体
干扰机制: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,与靶抗原形成复合物干扰检测。
处理方案:
通过理化方法(如酸处理)解离复合物后再检测。
人抗动物抗体
干扰机制:接受鼠源性单抗治疗者产生的抗体导致假阳性。
处理方案:
在标本中加入正常鼠Ig(s)阻断。
干扰识别通用策略
复测与比对:使用不同方法或检测系统复测,结果不一致时提示干扰。
稀释试验:样本梯度稀释后,若待测物浓度变化不成比例,可能存在干扰。
阻断试验:用阻断剂(如动物Ig)处理样本,比较阻断前后结果差异。
实验优化建议
样本处理:避免溶血、细菌污染,规范抗凝剂使用(如肝素可能增加OD值)。
操作规范:确保加样准确、洗板充分,减少操作引入的误差。
通过针对性识别和处理内源性干扰因素,可显著提升ELISA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。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操作细节,可参考上述资源或相关共识指南。
注:以上仅供参考,不作为实际数据,实验需严格遵循说明或咨询技术老师。
ELISA试剂盒实验 天津365上市公司官网一直视质量控制为企业的生命,追求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。公司在经营中始终秉承:遵纪守法,严于律己,宽仁以待,敢于承担的企业精神作为标准,以过硬的质量和优良的服务来维护和拓展市场,较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。与客户的共赢,是我们的发展目标。365上市公司官网!您信任的合作伙伴。我们愿与您真诚合作,共创美好的未来。
上一篇:如何选择适合的酶标板?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©2025 365英国上市(中国区)有限公司官网-Official website 备案号:津ICP备19006588号-2 sitemap.xml 技术支持:制药网 管理登陆
地址: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创业总部基地五号楼